税扩围目标包括优化税制、减少重复征税、促进产业
税扩围通常是指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进一步扩大,以下是其可能的目标:

完善税收制度
- 优化税制结构:通过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使增值税覆盖更多经济活动领域,减少营业税等其他税种的并行带来的税制复杂性,构建更为简洁、规范的税收体系,以前部分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等问题,营改增后纳入增值税范围,避免了企业因兼营不同业务而面临的重复征税困扰,使税制更加科学合理。
- 增强税收中性: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具有环环相扣、层层抵扣的特点,能够避免对同一经济活动的重复征税,更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有利于企业在公平的税收环境下开展竞争,无论企业的组织结构如何、经营模式怎样变化,只要增值额相同,所承担的增值税税负就基本一致,增强了税收的中性原则。
促进产业升级
- 推动服务业发展:将更多的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降低了服务业的税负水平,有利于鼓励和引导资源向服务业流动,促进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在营改增后,减轻了税收负担,得以更快地发展壮大,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 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值税扩围可以使制造业企业购买生产性服务时能够获得进项税额抵扣,降低了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设备更新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降低企业税负
- 消除重复征税:在未全面推行增值税之前,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涉及不同环节、不同业务的税收政策差异,存在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建筑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缴纳了增值税,但在后续的工程结算中又可能需要缴纳营业税,增值税扩围后,统一征收增值税,实现了进项税额的抵扣,有效消除了重复征税现象,减轻了企业的整体税负。
- 优化抵扣链条:随着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企业能够获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来源增加,抵扣链条更加完整,这不仅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应纳税额,还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一体化
- 打破行业壁垒:不同行业之间由于税制差异形成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值税扩围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税收待遇趋于一致,有利于打破行业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各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增值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税收制度,我国通过不断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完善增值税制度,使其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税收成本,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增加财政收入
- 拓宽税基:将更多的经济活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意味着增加了税收的来源渠道,拓宽了税基,虽然增值税税率可能相对较低,但由于征收范围的扩大,总体上可以增加财政收入的规模,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 稳定税收收入:增值税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具有收入弹性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增值税收入能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值额的增加而稳定增长,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增强了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增值税扩围后,所有行业的税负都会下降吗?
解答:并非如此,虽然增值税扩围的总体目标是降低企业税负,但由于各行业的经营模式、成本结构、进项税额抵扣情况等存在差异,不同行业的税负变化情况也不尽相同,一些原本税负较重、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多的行业,如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增值税扩围后税负会有明显下降;而对于一些进项税额较少或难以取得合法抵扣凭证的行业,如部分小型服务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可能税负下降不明显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上升,从长期来看,随着增值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适应,大多数行业的税负有望趋于合理和稳定。
问题2:增值税扩围对消费者有何影响?
解答:增值税是一种间接税,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增值税扩围后,企业的税负降低,成本也会相应下降,这可能会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消费者从而能够享受到更低的价格优惠,在营改增后,部分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消费者获得了实惠。